|
已识乾坤大 犹怜草木青——贵州省福泉市残疾人王华银时间:2019-07-13 图为贵州省残疾人王华银作报告 我叫王华银,贵州福泉人,现年33岁,家里7口人,是一个普通而特别的7口之家。说它特别,是因为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我身高只有1米2,一家7口人中除了父母和两个孩子,我的弟弟及妻子都是残疾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都要靠我。 图为贵州省残疾人王华银的一次特殊握手 为了让自己“活出个样子”来,活得更有尊严,我和大多数残疾人朋友一样,选择自己创业,自主奋斗。尽管在奋斗的途中,有过坎坷和风雨,幸运的是,我得到了家人的鼓励,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还有社会上的好心人很多帮助。正是这些关心和帮助,我才走到了今天。 从16岁起,我就外出打工,但由于身体原因,没有一家工厂愿意接收,无奈之下,我返回了老家。为了生活,我曾摆过地摊、干过苦力,可收入实在是太低了,几乎连自己都养不活,更谈不上给家人好一些的生活保障。看着日渐年老的父母和破旧的房屋,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想办法撑起这个家。当时常有人下乡收购土鸡,于是我就决定,利用家里面积攒的鸡蛋,自己创业。 我把家里母鸡下的蛋筹集起来,自己学着用电灯加温孵化小鸡,由于不懂技术,即将孵出的小鸡全部死在蛋壳内。我不甘心,又跟亲戚朋友借了些钱,买来200多羽小鸡用旧烤棚保温饲养,看着小鸡在自己的精心护理下慢慢长大,我尝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小鸡长到2斤多了……听说散养林下鸡肉质好,我将鸡们赶出烤棚,放到山上。然而,几天时间,200多只鸡全部感冒死光。祸不单行,那段时间,我常常感觉到双腿隐隐疼痛,经检查确诊,我患上了股骨头坏死病。疾病和创业失败的双重打击,我灰心绝望,躺在床上整个人连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然而,看着简陋的家、想到身上背的债,暗想“不能就这样认输”,我决定再次离开家,奔赴浙江。因为自身条件,我没有选择余地,做了一份很苦很累却收入很低的工作。尽管这样,我还是很珍惜这难得的就业机会,拼了命的干活,吃着常人无法吃的苦,忍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累,想着多赞一分钱未来就多一分希望。都说“上帝在向你关上一道门时,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期间,我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外打工多年,我的思想也慢慢发生了变化,用时下的话说,就是开阔了眼界。为了自己的家人,也不想一辈子都在外打工,我决定回家创业。 2004年,我带着家里仅有的17000元现金,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来到市区,与人合伙经营一家精品店,尽管付出了最大努力,却因经验不足,造成货物积压,亏得一塌糊涂。无奈之下,我整合了所剩下的货物,背起货囊“转战”福泉的各个乡镇赶“乡场”,哪里有“乡场”,哪里就有我的身影。 到了2007年,我看准了“牛生意”,将摆地摊所得的1000元,并多方筹资7000元,用于第三次投资。在买卖牛的那两年时间里,我走遍了福泉的每一个村寨,甚至还常常到临县牛马集散市场,无论多远、无论什么天气,每次买到牛后,我都得走小路将牛往家里赶,最远的一次他走了60多公里,从早上走到晚上,脚上的水泡都磨破了,钻心的痛。回到家,连刚买了牛都累得躺下,人就更是累得倒下就能睡着。累是累,但每完成一次交易,从中赚取一两百块钱的差价时,我觉得自己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这也是我能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所在。 2008年,政府动员我搞危房改造,房子实在破旧得住不下去了,时常“天上下大雨,家中下小雨”,想着国家政策好,我就进行了危房改造。这次新修房屋,我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连最后圈养的8头牛都卖来建了房,还欠了一大笔外债。 春节刚过,我又背着跟我个头差不多高的大港包,手里提着日常用品,和几个同乡一同外出务工。在火车站,我迷茫了,不知道该往何方、不知道出去后自己能做什么,但有一点我很明确,那就是一定要走找新的门路。就这样,我再次搭上了开往浙江的列车。 身在他乡,渴了喝生水、累了坐背包,身材的缺陷难免让我收到许多异样的眼光,身无分文的我受尽白眼。蹲在霓虹灯下,看着往来的行人,我心里想,“总有一天我也要让我的父母、妻子、孩子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即使目前的处境再怎么困难,只当这一切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一次学习”。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先后到过抛光厂、皮带厂做过工,但干了一段时间都因体力不支,无奈辞掉工作。在一家徽章厂,我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因手上活麻利、脑筋好用,我经手包装的产品深受老板和客户的好评,为此,老板特地为我定制了便于工作的高竹椅和桌子。时至今日,我依然深深感激这位老板。 和身边一些工友的想法不同,他们可以得过且过,当天挣钱当天用,作为一名残疾人,我必须想着明天甚至更久以后的事。因为过惯了苦日子,对于生活,我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在外出务工期间,我每个月的生活费仅为70元,最高没有超过90元,省吃俭用只是为了回乡后能继续我的致富梦。在农村,种田种地是主业,养殖是副业,这是传统的农业观念,我为什么不把老家的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把养殖作为主业呢?2010年9月,经过慎重思考,我回到家乡,将目光转向养殖业上。 这次,我再次向亲戚朋友借款2万余元,从粮草储备到圈舍修建,以家养的4头牛为“班底”,我开始了第四次创业之路。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等原因,产业发展之初进度十分缓慢。“我不能再失败”。所以想着,能不能到市委、市政府找一些支持?在得知我想养牛的想法且开始着手之后,福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残联、住建、市场监管、农工、牛场镇等多家部门协商,帮助我解决实际困难。经过多方扶持,特别是干部们帮着我起早贪黑的准备,我的简易牛圈建了起来。当时,福泉农商行牛场信用社下村入户开展信贷宣传工作,从其他村民口中得知我敢于改变现状的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即上门为我提供信贷方面咨询,在他们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又向牛场信用社申请贷款2万元,用于发展养牛。 当时,考虑到我家一户多残,家庭经济困难,又处在创业的起步阶段,镇政府决定在低保提标核查中保留我的低保户指标。我当时想,低保用来救助特别困难、没有收入没有劳动力的家庭,我虽然矮点,但是我还能做得动,自己的养殖场正在慢慢建起来,只要自己精心照顾,一定可以有收入,何不将自己的指标调整给其他更需要的群众!我就与家人做通了思想工作,找到镇政府相关领导,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户行列。 创业之初,很多乡亲都不看好我。“你看他矮矮的,走路、吃水都成问题,还养牛?”“政府还拿钱支持他,那不是拿钱打水漂?”所有的冷嘲热讽,我听得清楚,心里明白:“说一千道一万都没有用,只有干出点成绩来了别人才会相信”。 天道酬勤。两年后,我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回报,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我不仅还清了2万元钱的贷款,还买上了小货车,日子也逐渐过得好了起来。尝到甜头后,我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再次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福泉市委、市政府、农商行、工商、税务等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帮助我创办了小微企业——福泉市华银养殖场。经过几年发展,养殖场有30余头牛、母猪16头,仔猪70余头,现在仍有2个圈舍正在建设中。养殖场的实际成效也让我获得了村民的认可。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当时想,假如我一个人只喂了十头牛,今天我销售只有五头或者两头,对于外面的采购员来说,你这点数量对他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以我一个人的力量,起码要经过很多年不断地打拚才可能打入市场。不如把大家的力量聚起来,既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减少留守老人,减少留守儿童,又能让我们的品牌早些打入市场。 2016年3月,我和寨上两个村民共同投资50多万元,利用自家的闲置的土地,再租用邻居的土地大约40多亩连成一片,带领周边11户农户,组建银富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中残疾人有6人),发展生猪养殖。养殖场成立之初,资金不够,合作社就通过小额信用贷,边建设边投入,建成一栋使用一栋,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养殖场现在总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圈舍10余栋,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吸引带动周边村民通过养殖致富。到2017年年初,养殖合作社开始见效益,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养殖合作社被先后评为“县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州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省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共获得县级补助资金2万、州级补助资金6万元、省级补助资金20万元。同时得到了“3个15万”创业贴息、小微企业补贴、惠贷等政策支持。我还被被评为“残疾人自强模范”、2017年度贵州省残疾人十大杰出典范,这些奖励和荣誉,既是对我创业的认可,也是对我的鼓励。我创业致富的的信心更足了。 饮水要思源。在创业路上,我也得到了许多关心帮助。2017年8月,时任贵州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杨云一行到福泉市调研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告诉我,发展养殖业要遵循市场规律,要认真分析和总结经验,不能盲目投资,要有风险抵御意识。并建议合作社可与当地养殖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更好地解决技术、资金、销路、环保等问题的同时,将养殖风险降到最低,带领周围百姓共奔小康路。当时的福泉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华祥曾先后多次深入合作社,与我谈养殖发展,帮助我解决实际困难;2017年9月,福泉市委政府邀请的上海骨科专家赴福泉为我实施股骨头手术,并帮助解决了手术费用,鼓励我安心手术修养,康复后接着“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年8月,市委书记郭正勇在牛场镇党委书记唐斌的陪同下,到合作社进行调研,鼓励我好好干,并安排相关部门作好技术指导和项目资金支持。 独木不成林,百花才是春。我一直以来有一个愿望,就是用自己作示范表率,带动村里人规范发展养殖业共同致富。为了让合作社这艘创业船走的更远,更稳,帮助更多的人,我参加“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学习养殖技术和知识,而且我将“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办学点建在自己的养殖场内,利用农闲时节,把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众多农户。只要群众有需要,我就时时为他们服务。我还将饲料、药品以进价卖给养殖户,不从中赚取差价和利润。我想,是我发动大家和我一起发展养殖,我希望大家都能富起来。在没有产生效益之前,我多出一点没关系,我们要抱团,形成规模,才能有出路。我一有空,也喜欢到各家看看大家的猪、牛生长状况,手把手传授村民养殖技术,希望大家能同步小康。 我们合作社成立了两年了,也得到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我们也要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点贡献,让更多的贫困户和残疾人的生活得到更大改善。2018年7月,我决定免费将仔猪和捐赠给当地的残疾人和困难贫困户发展养殖。在赠送时,合作社的社员们在综合考虑了每个残疾人和贫困户的饲养能力的基础上,确定赠送母猪和仔猪的数量,并进行登记确认,以便合作社在后期进行养殖跟踪和技术指导。当天共有23户残疾人和贫困户领到仔猪,合作社一共发出了40头仔猪,1头母猪。 2018年8月,我参加了省残联在石阡县召开的全省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誓师大会暨现场推进会,深受感染和启发,当天晚上就召开了合作社会议,把在石阡现场会看到、听到、学到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并决定借鉴石阡的优秀经验,采取土地入股分红抱团发展模式,特别是将全村重度残疾人纳入股分红的重点对象,实现合作社发展壮大同残疾人小康同步。目前,我正在将原养殖场周围的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等方式流转到合作社名下,用来建造一个能容纳300到500头牛的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化养殖,让大家一起致富。 我最高兴的是,在我的带动下,我们身边的人的思想也在不断转变,大家互帮互助,不等不靠不要,都在靠双手致富。我在想,萤火之光,也能照亮生命。只要大家都发热发光,就一定有美好明天。 笔者李景长与王华银合照,右为王华银 |